發(fā)布時間:
瀏覽次數:
科考隊員在觀察江豚情況。??記者劉斌?攝
科考隊員在施放水下聲吶。??記者劉斌?攝
江豚在天興洲嬉戲。??姚崇懷?攝
從8日至10日,歷時3天的野外科考證實,武漢水域兩端都有江豚在活動。
10日,從8時30分到16時30分,記者全程跟隨科考團隊追蹤8小時,尋找江豚蹤跡。12℃—14℃的江面上,江風吹拂,偶有風浪,考察船像風吹羽毛一樣搖晃顛簸。在船尾,科考隊員手持纜線,將拖曵式水下聲吶放入水中,并實時監(jiān)測。在船頭,科考隊員舉著望遠鏡和長焦相機,目視觀察江面情況。
這次“2023年長江干流武漢段長江江豚監(jiān)測調查”,由武漢農業(yè)農村部門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組織實施,覆蓋長江武漢段150.5公里的江段。???
與此前的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不同,這是武漢首次組織開展的本區(qū)域小型斷面式江豚科考,以評估長江武漢段的江豚種群現狀,進一步推動“江豚回歸江城”工作,驗證長江大保護和“十年禁漁”成效,為下一步推進“數字江豚”項目實施進行前期調研。
目前,這次科考只是完成了野外科考部分,相關數據還須進一步研判才能確定。
3天里,通過水下聲吶監(jiān)測和人工目視觀察,共在武漢水域記錄到6頭次江豚的聲信號。其中,8日-9日的科考線路,是武漢漁政碼頭至上游的簰洲灣。在江夏金口鐵板洲至簰洲灣水域,水下聲吶分別監(jiān)測到2、3頭江豚發(fā)出的聲信號。結合江夏區(qū)、武漢經開區(qū)漁政巡護人員的目視觀察,以及武漢漁政“天眼”的持續(xù)記錄,初步判斷:有一個2—3頭的“金口種群”在此逗留棲息。
10日的科考線路,是武漢漁政碼頭下行至武漢、鄂州、黃岡三地交界處的羅霍洲,然后回轉武漢漁政碼頭。當天11時31分,在新洲雙柳大橋江面,發(fā)現1頭江豚。它似乎跟大家玩起了“躲貓貓”,跟大家打了一個照面,潛下水就不見起來。
通過9月14日布設在新洲漁政碼頭的武漢首套“陣列式水下實時聲學監(jiān)測儀”(陣列式水下聲吶),研究人員最多時聽到了10頭江豚在新洲雙柳水域發(fā)出“嗞嗞嗞……”脈沖信號;再結合新洲區(qū)生態(tài)志愿者的目視觀察,據此判定:有一個“雙柳種群”將這里作為舒心的棲息地。
而在武漢的“地理心臟”天興洲水域,11月2日,泳友拍攝到3頭江豚從距離身邊50米處“擦身而過”;7日,華中農業(yè)大學姚崇懷教授、湖北美術學院潘延賓教授、自然愛好者代瀚,同樣在天興洲水城目視觀察到3頭江豚嬉水,姚崇懷教授抓拍到幾張照片。
這個“天興洲”小種群,與“金口種群”和“雙柳種群”存在什么關聯,目前還不能得到證實。但總體來看,江豚已擴散至武漢水域的上下兩端,并向武漢中心城區(qū)水域繼續(xù)擴散。“江豚回歸江城”不再是愿景,而是現實!
轉載自:武漢農業(yè)執(zhí)法 來源:武漢晚報? 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