焚燒秸稈害處多 四大誤區(qū)當厘清

發(fā)布時間:

2023-11-12

瀏覽次數:

◆綦健 王宇寧


金秋十月是滿目金黃、稻香四溢的豐收季節(jié)。然而,豐收過后,如何處理好遺留田地的秸稈成為爭議話題。互聯網上,關于“秸稈該不該燒”的討論不止。有人宣揚秸稈焚燒的好處,認為“秸稈燒了幾千年都沒有污染”“焚燒后的草木灰是最好的肥料”“秸稈綜合處理太花錢農民承擔不起”。實際上,部分觀點站不住腳,存在一些認識誤區(qū)需要厘清。


誤區(qū)一:祖祖輩輩都在燒,為什么現在不讓燒?


有人表示,秸稈焚燒的歷史要追溯到農耕時代,是沿襲上千年的傳統(tǒng)農耕方式。燒了幾千年,為什么現在說禁就禁?


顯然,這樣的觀點是錯誤地把秸稈焚燒和“燒荒”混為一談。在古代,農田里燒掉的是野草,并不是秸稈。當時的秸稈可是寶貴的資源,是農村用能、養(yǎng)畜、房屋修繕的重要原材料。農民常常不遺余力地把秸稈拾回家、堆成垛,變成燒飯、燒炕的燃料,家里也多多少少養(yǎng)著幾頭牛羊,一畝三分地的秸稈足夠牲口的飼料用量,更別提秸稈還能用來做床墊、編草帽、鋪房頂等,哪里舍得扔在地里“付之一炬”。

上世紀90年代以來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家用電器、煤氣的普及和廣泛使用,人們對秸稈的需求逐漸下降,機械化收割留下長長的茬也難以處理,嚴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,加上一些地區(qū)水稻、小麥播種時間緊張,就地焚燒才成了無奈之舉。


誤區(qū)二:焚燒的秸稈是天然的化肥,一舉多得,為什么不燒?


的確,焚燒后的秸稈變成了草木灰,含有大量鉀元素,是天然的化肥原料,這樣的觀點不無道理。但是,焚燒對土壤肥力造成諸多負面影響,“副作用”不容忽視。


有專家指出,秸稈焚燒會導致地面溫度急劇升高,造成土壤中細菌、真菌和放線菌減少,微生物失活,土壤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被破壞,農作物殘骸不能被土壤所分解,土壤自身的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無法發(fā)揮作用,導致土壤板結,耕作層變淺,土壤肥力降低,造成農作物產量的減少。有實驗表明,每焚燒一次秸稈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0.2%—0.3%,焚燒秸稈過程中,土壤表層(0cm—5cm)有機質含量平均減少14.56%,土壤全氮含量平均減少4.63%,土壤含水量下降14.68%。據測算,秸稈焚燒后,導致農作物減產5%—10%,直接影響農業(yè)收益。


實際上,“還而用之”比“一燒了之”更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。秸稈是很好的資源,一把火燒掉,秸稈中的有機質和氮養(yǎng)分等都白白浪費掉。把秸稈歸還給土地,有助于將其中的礦質養(yǎng)分和有機物質歸還給田地,補充土壤流失的肥力。


誤區(qū)三:秸稈一把火就燒沒了,能有多大污染?


燒秸稈有多大污染,東北地區(qū)的人們感受最為真切。數據顯示,在東北地區(qū)剛剛經歷過的重污染天氣過程中,黑龍江省大慶市、遼寧省朝陽市兩個城市出現PM2.5重度污染天;11個城市PM2.5小時濃度超過150微克/立方米,其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、綏化市PM2.5小時濃度超過500微克/立方米,綏化PM2.5小時濃度峰值為735微克/立方米。


如此高峰值的PM2.5濃度,罪魁禍首就是秸稈焚燒。專家分析,每次秸稈密集焚燒后3—4小時,污染物排放快速累積疊加區(qū)域傳輸影響,導致城市空氣質量出現不同程度惡化。例如,10月28日21時大量秸稈焚燒逐漸結束后,大慶市PM2.5濃度于29日3時開始連續(xù)出現10小時超標現象,3—10時甚至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;


轉載自:中國環(huán)境報? 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